华夏金融网-中国金融理财门户网站  文稿合作 QQ:2865586377 电话:18623865026

全球最大!1.94亿吨、84.92亿元,全国碳市场一周年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2-07-20 15:04:01

  今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满一周年。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从运行效果来说,开市一年的全国碳市场已初步显现了促进企业减排、形成碳定价的功能。”上海环境(行情601200,诊股)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全国碳市场一年来也存在市场活跃度不高、交易存在明显“潮汐现象”以及数据质量不佳等问题。步入第二个年头的全国碳市场,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提升交易活跃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规则?

  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应尽快扩大行业范围、引入机构投资者、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同时加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从制度上完善对全国碳市场的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加强碳数据管理等。

  碳约束时代已来 首批“碳路者”进场

  晚上9点多,中晟环能碳科技首席研究员苏航仍在加班写投标书,“项目来了,忙还是挺忙的。”去年8月31日,中晟环能碳科技正式成立,主打碳管理业务,该公司成立时间距离全国碳市场启动正好一个半月。

  2021年7月16日,历经十年区域试点、四年筹备,全国碳市场以开盘价48元/吨拉开交易序幕。一年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期间最高价62.29元/吨,最低价38.50元/吨,最新收盘价为58.24元/吨。

全球最大!1.94亿吨、84.92亿元,全国碳市场一周年成绩单出炉

全球最大!1.94亿吨、84.92亿元,全国碳市场一周年成绩单出炉

  “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整体节奏平稳有序。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在合理区间之内,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市场实际供需。”刘杰表示。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推出了全国碳交易市场日评、周评等栏目。该院执行院长王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一年来的观察,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情况良好,“碳市场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全国碳市场的启动自然给企业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即碳约束时代已来。”

  上市交易不足半年,全国碳市场即迎来第一个履约期,2162家发电行业控排企业“响铃交卷”,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99.5%。

  不少控排企业收获颇丰,京能集团去年通过出售配额获利4.5亿元,大唐发电(行情601991,诊股)和华能国际(行情600011,诊股)去年碳交易收入也分别为3亿元和2.69亿元。

  与大型电力集团轻松完成履约且还可获利不同,部分中小电厂则面临不小的履约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均有超过10家企业未完成履约。

  一年来忙碌的还有碳资产管理机构。中晟环能碳科技即是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成立的碳资管公司之一。苏航表示,中小电厂没有自己的碳资管公司,碳配额和CCER的交易都需要中介机构居间撮合,“客户的需求还包括碳汇开发、碳中和规划以及相关培训等,项目还是很多的。”

  就苏航观察,2021年碳资管行业的火爆不少是假象,都想赚快钱,随着一年时间的沉淀,虽然今年凑热闹的人还不少,但相比去年11月和12月,市场已冷静了许多。

  交易现“潮汐现象” 仍是履约型市场

  一年来,全国碳市场的高光时刻位于去年12月,当时,第一个履约期临近,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当月配额总成交量1.36亿吨,总成交额58.14亿元,占一年成交量和成交额的比重均近7成,最高价62.29元/吨同样诞生在该月。

  履约期后的全国碳市场,与履约期临近时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全国碳市场多数交易日挂牌协议交易量跌至10吨,其中,6月挂牌协议成交量290吨,成交额1.72万元,创下一年来挂牌协议交易的月度新低,加上大宗协议交易的77万吨,6月总成交量也只有77.029万吨。

  “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企业主要在履约前的11月和12月交易,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仍是一个履约型市场,完成履约后,市场会陷入一段清淡期。”刘杰向记者表示,“市场的产品体系也比较单一,目前只提供配额交易,仍是一个现货二级市场。”

  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看来,交易政策导向不明确是当前全国碳市场不活跃的原因之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的基准线、履约周期等影响交易的主要政策仍未发布,市场主体寻求主动交易的积极性下降。”

  “目前的碳价还不能真正反映碳配额的价值和稀缺性。”张建红说。根据清华大学张希良团队测算,“十四五”期间碳价预计为68元/吨,“十五五”期间上升至104元/吨,“十六五”期间则会上升至178元/吨。

  为提高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业内普遍认为,应从扩大行业覆盖面、丰富交易品种和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着手,这样既能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也可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形成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价格。

  碳价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的,且碳价还会受到经济运行、技术进步、分配政策等因素影响。从海外经验来看,分配市场的拍卖价格,可作为碳定价的重要基础;衍生品市场也是一个影响碳定价的重要机制。

  “这两大机制我们都在加紧研究、积极推进。”刘杰回应称,“等全国碳市场影响碳价的机制逐步完善后,市场碳价将会更加有效。”

  制度建设亟待加快 谋求统一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碳排放数据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生态环境部今年3月份通报4家机构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案例,既有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等弄虚作假问题,也有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问题。

  “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推进的速度较为缓慢,比如,碳排放数据质量方面,依据核查机制推进配额发放和确认的交易基础存在数据偏差和不真实数据,碳计量、碳核算与其他核算方式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张建红表示。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业内呼吁,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数据质量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王珉建议,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加强碳数据的管理,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规范体系,并通过对减排主体、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与帮扶培训等提升其自身碳数据管理意识、素养与能力。

  “全国碳市场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比如碳交易财税发票的问题,目前国家对碳交易财税发票尚未明确,买卖双方开展碳交易面临审计风险。”王珉说,“希望能够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早出台,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对全国碳市场的统一管理。”

  国务院7月14日印发的《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再次上榜,这已是该条例连续两年位列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刘杰透露,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一步将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加快推动碳交易相关法规制度的出台,细化交易市场相关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及配套制度体系。同时,深化完善交易机制,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和交易需求。

  根据生态环境部总体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覆盖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8个高耗能行业,覆盖约8500家大的碳排放企业,管控的碳排放量达到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约70%。刘杰告诉记者,自去年全国碳市场开市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一直在做扩容筹备工作,交易所目前建设的基础设施已能够容纳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未来将继续配合行业扩容进度。

  “未来,我们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相关要求,统筹协调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统一碳市场。”刘杰说。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此举释放了碳市场从全国层面加快统筹推进明确信号,将打破试点碳市场的割裂分散局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市场的高度集中和统一,释放中国碳市场的规模潜力。

标签: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